• 首頁
  • > 人物誌
  • > 專家說
  • > 九彎十八拐的務農人生—魏宗淇
九彎十八拐的務農人生,魏宗淇
 
 
 
●旅行好農雜誌編輯部
 
 
 
 
生台南白河農業家庭,鄉下青少年該有的調皮和把戲樣樣行,看在魏宗淇阿爸的眼裡是愉悅的,因為那個只要我喜歡的年代,農村成長的小孩,績優會唸書的,負笈城市求學、考試、當官,聰明不愛考試的,從基層幹起,黑手、老闆、企業家,總之農村的小孩一個一個都跑掉了!所以原本認為已經被框在農村當接班人的宗淇,有一天很嚴肅的告訴阿公説:要去考大學,咋聽之下其實老爸不太擔心,知子莫若父,他覺得都在打撞球、玩耍的宗淇一定考不上,結果考試完一放榜,就像農村的哩語「大隻雞慢啼」,宗淇順利考上台北教育大學,一試定江山,他拐出農村蒸發了老爸的期盼和夢想。
 
 
 

大學畢業,當完學生宗淇留在台北繼續當老師,進階碩士班,教學期間他參與學生農體驗,校外教學行程,勾引出他的農村美好記憶,他發現農業博士、前立法委員蔡勝佳曾經參考日本小學生的農業體驗,力推美好田園、快樂童年100體驗護照,這樣的想法如果落實,除帶動青年返鄉、發展農業旅遊亦為食農教育先行舖路,曾參與推動的景文科大顏建賢博士說:這樣好的理念需跨部會才能推動,在當時農業新思維無法讓教育部感同,所以多年來學童校外教學與農村美好田園是脫結的。

 

童年體驗過農村美好,擔任教育工作14年,打造結合生產、生活、生態以及食農教育的休閒農場,在內心頻頻招手,103年魏宗淇結束收入穩定的教職,把自己拐回老爸的身邊,與農共生開始築夢。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這是前總統阿扁的名言,但是現實人生的夢想,常常是雙軌制有甘甜有苦澀,甜的是不必擔心土地取得的困難,澀的是很多務農新觀念要跟老爸溝通還真不容易,商業周刊曾專提報導大企業父子接班的難題,也許兩代共耕的農業,更需要有一本教戰手冊。

 

 

堅持體驗要結合農業生產,除了慣行轉成友善農法的代溝需不斷和老爸溝通,種甚麼、何時種也要和陰晴不定的老天配合,要配合體驗時間就要抓準種植時間到成熟的總天數,單以玉米來說,夏天和冬天的成熟日期就差了20多天,即使再10天採收,如果突然下起暴雨,泡湯的不止農作物,已經排定行程也會受到影響,從農之後他領悟到休閒農業之路可不是ㄧ路平順,而是和九彎十八拐的北宜公路一樣,有急轉彎的。


食農教育的「食」是食物的教,育,食農教育的「農」是作物成長的了解與及實作,教育這兩個字是需要有系訓練及專業知識累積,食農教育4個字說來容易,但是甚麼樣的體驗行程才能符合自己食農教育理想,又有專家背書,讓學同家長買單,一開始找不到標準,只能一次又一次透過消費者的回饋,調整、改進內容,並串連白河地區青農,組織聯誼會,報名農委會第二屆百大青農,從中交流學習,慢慢建立將軍山的品牌知名度,讓農業體驗特色跨出農場。


回想初衷,立志將農業成為志業,打造將軍山農場成為一座食農教育基地,親近土地、尋找安心糧食,讓消費者認同友善耕作,懂得農產品的價值,因此也努力想串連消費者與生產者間的互動與連結,除了生產令消費者安心的果物外,也舉辦許多農場活動讓消費者親自到產地參訪,有機會認識餐桌上的食物是在何種環境、何種方式被生產出來,讓消費者更能理解農人的辛勤與食物的珍貴,努力的過程雖然辛苦,但準備好了機會總會來敲門的。

106年農委會啟動食農教育推廣計劃,帶領全民認識國產農產品及響應食當季、享在地的觀念,他很高興食農教育終於啟動,這是宗淇的理念也還在努力實踐中。對於常跑農村、接觸農民的筆者來說:食農既是教育,教育部就應責無旁貸,培育教師食農學程、取得専業資格,規劃學童上課時數、教材,再將教師和學童帶進田間,在實作中發展出結合食在地、享當季,寓教於樂的食農教育。


從106-109年,匆匆又三年,食農教育的討論依然熱烈,只是食農教育法還束之高閣,政策就像火車頭,沒立法就像少了鐵軌,即使跑的動也會失去方向,目前看到的補助計畫,大多把食農教育當成熱鬧的活動來辦,雖不夠好但也把人帶進農村了。


農場是食農教育實踐場域,理想和現實本來就有差距,即使還沒立法,從宗淇自創的焢窯體驗活動、田裡的運動會,看出熱情參與的民眾愈來愈多。巴菲特曾説:農業是未來績優股;中研院院士陳章波曾說:自然是一門大生意。旅行好農雜誌鼓勵有興趣投入食農教育的農人,此時正是時候,只要過了九彎十八拐,自然會走出和魏老師一樣,精彩的新農路。

 

 

FB: ㄧ群農夫/將軍山農場

 

林文集

 

輔仁大學大傳系(夜)畢

現任:    

  1. 高遠文化 創意總監
  2. 台灣美好田園攝影協會 秘書長

專長:

  1. 文化創意
  2. 農漁會創新經營輔導
  3. 企劃製作
  4. 展場規劃施作
  5. 影像紀錄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