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農雜誌創刊至今採訪過新社農民三次,曾訪問退休種苦瓜、百香果的鍾敏豊、枇杷班班長蕭爐銀、鍾仁輝、詹烈原、漂鳥返鄉的張旭燿,剛過完農曆春節,四度來到新社,目的是採訪全家一起來,種植牛番茄的故事。
六十六年次的彭光鴻,台中高工印刷科建教班畢業,一直待在印刷廠工作,當兵退伍後,因印刷工廠倒閉,改行台中錦村市場做蔬菜大批發兼種蔬菜、水果,曾經種過高接梨、桃子、小黃瓜,他說:過去農產品不重視安全檢驗,農民採收就直接賣出,政府現在為保護消費者,農產品都要經過農藥殘留檢驗,以符合安全標準,面對單一農民好控管,但是大批發面對各式各樣的農民,要負的責任相對較大。
彭光鴻在家排行老二,對於休閒農業一直有興趣,一○二年台灣爆發食安問題,考量家人、朋友吃的健康,又有乾淨的園區可以休閒,於是他召集親友,到處觀摩學習,搭起了一分地要價兩佰多萬元的科技溫室,以袋耕方式種植牛番茄,承載著眾家親友的期待,為了順利跨出第一步,他到中興大學上課向前輩請益,其他時間就窩在溫室裡看牛番茄有沒有吃飽,記錄溫度和濕度,忙到常常已是夕陽西下忘記回家,此舉曾經讓老婆大聲抗議,去跟牛番茄睡覺好了!
以休閒為目標而種植的牛番茄,在全家全心的投入下,質好量多,和新生代農民透過網路宅配,自產自銷的方式不同,在銷售的策略上他承襲媽媽的生意經" 讓利", 他專注在生產端, 不直接出貨宅配給消費者,把通路商當消費者,讓利給銷售端。生產上有環保考量他堅持選擇袋耕方式,不在夏天輪種美濃瓜或小黃瓜,全年只種牛番茄,讓通路商清楚知道一年有多少產量,一○三年他種植"紅美"品種的牛番茄,在台北果菜市場拍出亮眼的成績,問他會不會擔心進口番茄的衝擊,彭光鴻說:消費者愈來愈重視食安問題,也支持地產地銷,只要遊戲規則公平、資訊清楚,以我來說農民是沒在怕的。
三月前進新社,直擊彭光鴻全家總動員,趕工番茄苗植盆作業,溫室中熱對流設計,讓我感受到徐徐微風吹動,我想四月底再來新社,就可以拍攝到豐收的喜悅。農民靠天吃飯很辛苦,除了農村勞動力不足需要克服,政府部門面對進口時應要有明確的作為和戰略,要求貿易商從產地就嚴格檢驗,接著要獎勵海關確實查驗,揪出不良進口商,外國農產品進到台灣市場後,也要勤於抽驗,最後農委會要把產銷履歷徹底落實,以防進口冒充在地,以番茄牛肉麵來說,要求店家公布使用牛肉來源,卻未要求公布番茄來源,一樣與食安相關,我想為了農民、消費者好,好農雜誌和相關部門可以做得更好。
一籃子農特產品 | 支持在地小農,發現台灣好物
一籃子嚴選台灣在地農產品,百大優良農漁商品、通過產銷履歷與認證之肉品水產、
優良小農產地直送農產品,全家人的健康從挑選食材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