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做為地方發展計畫的核心概念--以日本京都市級計畫為例(上)
撰文 ‧ 張瑋琦(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概念主要來自日本,但台灣與日本在推動社區營造的模式上卻相當不同。台灣的社造推動之初,是由政府和學者越過中間官僚層級,直接進入地方,輔導地方推動的,因此社區總體營造在台灣普遍被認知為一種由下而上的運動。但在此一由下而上的過程中,創新價值是否能成為公民參與的動力?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運動,能夠帶來多大的結構性改革?當我們嘗試透過社造提出永續的發展計畫時,又為什麼最大的阻礙往往來自地方的中間官僚組織?
筆者長年參與/觀察台灣的社區營造發現,有二個問題是下一個階段的社區營造必須重視的:
一、台灣的社造雖然注重多元發聲,但由於社造初期採用越過中間官僚組織系統,直接賦權增能地方居民,以求公民參與精神遍地開花之故,其結果不但導致每個地方所提出的方案與國家的整體發展目標之間,缺乏緊密的關連,甚至我們在各地社區培養出許多擁有進步價值觀的民眾,但我們的各縣市鄉鎮政府卻依舊僵化腐敗。例如,我們經常可見社區因居民推動生態保育、族群文化重建或生態旅遊而吸引人群前來觀摩學習,這時候,地方政府不但沒有從地方的行動中學習到新的價值觀,反而乘此之便擴大發展而投入更多不必要的硬體開發。在這種「進步公民」與「落後政府」不斷拔河拉扯的情況下,使得台灣社會很難真正的朝向良善循環社會發展。而日本的社造模式我稱為「由中而下而上」的模式,也就是國家先邀請學者考量時代的趨勢與社會的需求,訂定國家十年內的願景與發展目標,在國家整體發展目標底下,先提升中階官僚組織的公務員對新的國家整體發展計畫之了解,再由各地方政府依其在地資源的條件特性,制定地方的發展方向與目標,做為鄉鎮村町等地方自治組織及民間社團思考更細步的推動方法的指針。這樣的地方發展計畫,既回應民生的需求,也反應國家發展的宏觀目標,同時也避免發生「落後政府」與「進步公民」相互挈肘的問題。
二、台灣的社造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由下而上的運動,但由於社區營造的啟動往往不是透過政府補助計畫的引導,就是由學者或知識菁英帶入理念引導。而這些引導社區營造的學者或輔導單位,經常抱存著預設目的,故事實上地方居民缺乏內發性創造的機會,它所引導的是學者/輔導單位所預期的公民參與行動,還是居民內化這些創新價值,且經過自我察覺而自發的行動?這是十分值得討論的。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與台灣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地方一方面接受國家所提出的願景,另一方面居民也主動接觸、研究國外實例,所以觀點、方法是由地方自己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由國家或學者所創造出來的(吳玲珠,2002)[1]。
2006年起,日本開始全面推動食育計畫,筆者在許多文章中曾多次提及日本的食育推動模式與過去其推動「社區營造」的模式相仿(圖1),但為了避免大家以台灣的社造模式來想像日本的社造,而感到有所落差,故於本文先說明日本與台灣社造模式之差異。近年來,國人對日本的食育基本法已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但對於地方如何以社區營造的方式推動食農教育尚十分陌生,因此本文整理日本京都市2011年重新修定的「京•食育推動計畫」,提供台灣各縣市以及社區或民間組織未來規劃食育推動計畫之參考。
日本自2005年以來,意識到糧食對於一個海島國家的重要性,故將提升糧食自給率及賦予國人正確選擇食物的能力(食育)做為國家發展的重點方向。呼應此一國家發展目標,日本各都道府縣市著手推動食育計畫,至今已進入了第二個五年期階段(2011-2015),共有67個地方自治體參與推動[2]。
京都市於2007年1月,依據食育基本法第18條市町村食育推動計畫策定「京•食育推動計畫」(2007-2010),設置「京都市食育推進協議會」,邀請托兒所、幼稚園、學校、地方組織、生產、流通、行政等單位代表擔任委員,組織推動市民健康營造的專責單位,透過機關團體間的合作、交流,發展重重層疊的食育推廣與普及活動,擴大推廣效益。2011年,呼應「新『京•食育推動計畫』」[3](2011-2015)目標,京都市實施了修正版「京都市地球溫暖化對策條例」,該條例規定居民有義務努力「購買季節性的在地食材」及「實踐活化傳統飲食文化及地方感的飲食生活」,以降低食物哩程、減少碳排放。這些計畫希望引導市民重新檢視自己的日常飲食實踐、生活風格,使之與當代所重視的價值觀更緊密結合;並鼓勵民間團體、企業內發性地提出更細步且貼合社區或生活者需求的行動方案。
【鄉食:季節食材及京都在地食材】
「新『京•食育推動計畫』」打出了「京(kyo)食」五大口號,做為食育推動的基本理念,其分別為:
l 今日(kyo)食:市民每日吃早餐;
l 共(kyo)食:與他人共享飲食的樂趣;
l 協(kyo)食:營養均衡且適度運動的生活;
l 鄉(kyo)食:推廣季節食材及京都在地食材;
l 響(kyo)食:大家共同響應地方的食育運動。
【協食:以米飯為中心且營養均衡的日本型飲食】
[1]吳玲珠(2002年3月)。美麗新故鄉 ──專訪日本社區營造大師宮崎清。光華雜誌:102。
[1]參考自:內閣府(2013年3月)。都道府県・政令指定都市の食育推進計画。網路資源:http://www8.cao.go.jp/syokuiku/work/pdf/keikaku.pdf。
[1]以下內容整理自:京都市(2011年3月)。新「京•食育推進計画」概要版。網路資源:http://kyo-syoku.net/uploads/education-n01.pdf。
(待續中......)
一籃子農特產品 | 支持在地小農,發現台灣好物 一籃子嚴選台灣在地農產品,百大優良農漁商品、通過產銷履歷與認證之肉品水產、 優良小農產地直送農產品,全家人的健康從挑選食材開始! |
日本千葉大學 人間地球環境科學博士
現任: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文化資源學系 副教授
經歷: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專長:
地方飲食系統
觀光社會學
社區營造理論